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威(JDewey1959-1952)1916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AKahpoba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中国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2、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1)研究视野开阔。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教育的封闭状态。(2)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3)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流派。(四)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的深化、整合是沿两条路线展开的:一条路线是整合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1、这个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
er,1915)出版了《教育过程》。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JIB3aHkoB,19011977)出版了《教学与发展》。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ЮKБбaaHcКИЙ)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2、特点教育学科群深化、整合尚在初始阶段,远未完成。所以,当前我们还无法概括出这个阶段的特
点。13试论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两个时期又分为能够教育学科发展表现出来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出现过三个历史性中断和三次转向。这六个阶段分别是:(1)了解与引进西方教育学科(19011919)(2)转向学习欧美(19191949)(3)在批判杜威中转向学习苏联(19491957)(4)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和政治化(19571966)(5)毁灭性破坏19661976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6)在恢复重建中走向独立化(19762000)14当代学校教育在学生观重建方面应该做出那些调整(如果简述,只需答黑体部分)
f(一)理解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首先,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存有和发展的前提。其次,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二)理解学生的具体性首先,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主体,不容他人替他作出人生的价值选择。其次,学生之间是相通而不同的,相互的差异性是学生个体成长不可缺失的资源。
再次,学生存有于学生群体之中,群体构成学生成长的新生态,并各自保持着滋生的独特性。(三)理解学生成长的综合性
首先,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的获得知识、获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