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教育学原理重点
1、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学生观:是对教育场景中的学生的理解,是对“人”的研究在教育场景中的具体化。3、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4、内容型策略:指根据教学内容的水准和内在的逻辑结构安排教学活动的策略。5、隐性课程:是20世纪60年代课程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指的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地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及学校领导风格等,这些因素看似无形,但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6、交往起源说:该学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我国的教育家叶澜提出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们的交往活动,论者从形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其设定的教育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的方式,劳动不具备这个特点。交往即使在原始社会,也是借助一定的媒体,围绕一定内容,经双方交互作用实行的。这种活动形态,自然就蕴含了教育的因素。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才转化为教育。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和杜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概念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使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及智力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8、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人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9、教师职业倦怠一、教师职业倦怠定义:
教师职业倦怠乃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的压力而产生的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