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浅谈盈余管理成因、后果及优化对策
作者:严铭来源:《市场周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盈余管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学术界视野,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热度。作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盈余管理有其特定的背景,其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文章将对盈余管理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关键词:盈余管理;成因;后果;优化对策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7)107503资本市场的有效配置离不开有效的会计信息。现代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制度下,会计信息是由管理者向所有者传递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从而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可避免。且会计信息由管理者掌控,这就给了他们机会对会计信息进行操控以达到对他们自身有益的要求,这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影响。盈余管理作为对会计信息进行操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困扰着证券市场投资者、监管者等。所以近年来盈余管理一直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拟在以往研究成果上加上笔者的理解与看法。一、理论概述(一)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Katheri
eShipper(198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控制的披露管理。这个定义不仅仅包含对会计盈余的控制,还包括财务报告中的其他数据的操作,一定程度上来看,对会计盈余之外数据的操控不具备普遍性。而PaulMHealyJamesMWahle
(1999)提出盈余管理的定义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这两种定义侧重点不一样,引领了之后学者的研究。WilliamK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使经营者自身利益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因以上三种定义的角度存在差异且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国内有些学者就在以上的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补充。比如刘峰(2002)在Shipper的定义基础上指明“盈余管理并不一定要在会计准则范围内”。由此可看出,分歧主要在于是否在会计准则内,动机到底是什么。(二)盈余管理内涵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并未达成统一,主要观点有三种:①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