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据测算,20112015年间,人均水泥累积消费量将达到14吨,人均水泥消费量为900公斤,水泥年需求总量约为125亿吨。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综合考虑水泥与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关联因素,预测2010年需求量为12亿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考虑到技术进步和厉行节约等因素,水泥实物消耗量将逐步减少,预测到2020年,水泥需求量也将基本维持在13亿吨左右。
2
f●2007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特急发改办工业2007447号)切实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2008年底前各地要淘汰各种规格的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消减立窑生产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淘汰全部立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关停并转年产规模小于20万吨和环保或水泥质量不达标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快制订淘汰落后水泥产能量化指标,提出切实可行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的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实施方案,与落后小水泥企业所在县市政府签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责任书,明确拆除时间、目标、要求,落实相关责任。到2010年末全国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水泥25亿吨,平均每年淘汰5000万吨。贵州省淘汰500万吨,其中2007年2008年淘汰200万吨,2009年2010年淘汰300万吨。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各地关停落后水泥企业和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进行督察,并将督察结果向国务院报告。从总体上讲,贵州省水泥供求基本平衡,但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1)产品结构不合理。近几年,立窑水泥扩径改造发展迅速,生产能力增加大大超过市场需求增长,造成省内部分地区水泥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滑,代表目前先进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严重滞后,优质旋窑水泥缺口很大,新型干法水泥更是极为短缺,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不到25左右。(2)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长期以来,受交通落后、建设资金短缺、市场容量相对较小等因素制约,贵州省水泥工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并存、以小型企业为主的小规模结构,全省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不到12万吨,不到全国平均规模的一半。(3)技术结构不合理。代表水泥行业先进水平的窑外分解窑生产线仍然很少,在现有的旋窑水泥生产能力中,大部分为湿法旋窑和小旋窑。(4)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尽合理。由于贵州省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水泥企业主要集中在贵阳、遵义、六盘水等经济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