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
20110514153023分类:省级课题结项材料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总报告
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包含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良好的精神和对社会的适应性都属于心理健康范畴。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这是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国家振兴的教育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根据我校对学生的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富裕家庭子女的消费欲;破碎家庭子女的失落感、自卑心和自暴自弃;不良家庭造成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棍棒教育的摧残,金钱刺激、放任等等造成的心理扭曲;学校教育中的学业负担过重、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学生不正常的心理负担,压抑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现代社会的紧张、拥挤、污染、攀比、竞争和新旧体制、新旧观念交错中的冲撞带来形形色色的刺激和迷惑,使未成年的学生心理发展受到过重的心理困扰。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
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二、实验假说与理论依据
1、实验假说国内理论界普遍认为:素质基本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层结构。在这三者关系中,我们认为生理素质是物质载体,是心理素质的自然基础。心理素质是学生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从生理素质发展为社会文化素质的中介。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课题属于发展性的实验,在发展中加以预防。实验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个性品质得到良好发展,心理潜能受到正确开发,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与生活有较全面的适应性,预防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这一目的。
2、理论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指导纲要》。
(2)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