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素,即所谓敏感度分析。例如,岩土体的内聚力c与内摩擦角φ相比,后者对稳定性系数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增大内摩擦角能更有效地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麻面爆破法即利用了这一原理,其大致作法为,适量装药将边坡内部软弱结构面爆破为破碎状态,当滑坡沿该软弱面滑动时,必须克服块体的倾倒角,从而提高滑坡的稳定性。作用在滑坡体上的营力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边坡的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概率理论已应用于评价边坡的稳定性。非线性理论也已用于边坡稳定性评价。以上介绍的是数学模型。计算技术虽发展迅速,但由于对物理机制的认识尚不充分,加之很难精确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数值计算至今还不能完全取代比较成熟的物理模型试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模型试验将与数值模拟并存,两者还可以相互验证。模型试验还会继续得到发展。日本的模型试验水平是比较高的。他们的模型试验规模大,仿真性强,自然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如在日本科技厅防灾技术中心设置的降雨装置高230m,降雨场地面积75×50m2,其最大降雨强度可达200mmh日本降雨量最大的一个地区最大降雨强度185mmh;模型比例尺大到150。佐佐恭二建立了滑坡体或泥石流土石水混合体运动微分方程;中村浩之将佐佐恭二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将滑动土体视为“不可压缩的牛顿粘滞流体”,利用NavierStokes方程对滑坡土体作了三维动态仿真模拟分析。这些成就表明,日本对滑坡的研究,无论是在数学模型还是在物理模型上,水平都是比较高的。3滑坡的失稳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张倬元等将斜坡变形机制分为6种模式:蠕滑拉裂、滑移压致拉裂、滑移、滑移弯曲、弯曲拉裂、塑流拉裂。这6种模式相互复合可以解释更为复杂的斜坡变形机制。DouglasSteada
dEberhardt在总结露天高边坡的破坏机制时,将其分为6
f类:1双结构面破坏Bili
earslabfailure2犁起破坏Ploughi
g3弯折破坏Buckli
g4逐步破坏Steppath5平面型失稳Pla
arfailure6旧有构筑失效Oldworki
gcollapse这个分类方法直观易懂,值得借鉴。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地质构造、地应力、岩性、结构面、边坡坡角、天体引潮力、地震、植被、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其中以水对边坡的影响最为突出,故有“治坡先治水”、“无水不滑坡”之说。水的存在会增大岩土体的容重,软弱岩在水的长期浸泡下力学性质劣化,孔隙水压力使滑动面上的有效正应力降低,滑坡后缘的孔隙水压力产生水平分量,这些都不利于滑坡体的稳定。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