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的应力状态,但条分法计算简单,发展历史较长,就稳定性而言,其结果已可满足实际需要,尤其对土坡是如此。各种条分法的对比说明,在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计算假设,相互之间结果差别不大,误差主要来源于参数的取值。这也说明条分法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七、八十年代有些学者致力于求取最可能滑动面。所用方法一般是将稳定性系数Fs视为滑面上某些函数的泛函,用变分法求该泛函的极值,Fs最小的滑面即最可能的滑面。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是数学上不够严密,即给出的只是极值的必要条件,而未能给出充分条件。换言之,满足同一Fs值的滑面可能不止一个。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现今计算机的速度已相当快,并且性能仍在不断提高,因此可以取一相当宽的搜索区域反复试算,直至得出的稳定性系数达到最小;况且,影响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是参数取值,既然如此,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到计算参数的合理优化上,似乎更为有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最可能滑面的求解只具有理论上的价值。此外,最可能滑面理论仅适用于土质边坡,对岩质边坡而言,情况与土质边坡有很大不同。由于岩质边坡在长期的地质历史环境中接受改造,形成很多结构面如层面、裂隙面、节理面,这些“预制”的结构面控制着边坡的变形发展,而完整岩石的力学性质尚居其次,所以,岩质边坡的破坏遵循的规律与土质边坡的有较大的不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另一类数学模型是数值分析方法有限单元法FEM、边界单元法BEM、离散单元法DEM、有限差分法FDM等。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数值分析方法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进入成熟阶段。当前,最大的矛盾是对本构关系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计算技术的发展,成为制约计算成果可靠程度的瓶颈。有限元要继续发展完善,应该考虑本构关系上的非线性和几何上的非线性。本构关系上的非线性已经考虑
f到如粘弹塑性模型,但岩土体的本构关系实在太复杂,模型与实际情况之间总有一定差别;几何上的非线性在小变形时还不明显,因此不为人所注意,变形较大时就不可忽略了,如隧道软岩的变形破坏就无法用基于小变形假设的计算结果来解释。小变形已越来越不适应理论发展的需要,基于大变形前提的计算理论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如前所述,参数取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是首要因素,而岩土体又固有一定的不均质性,受参数取值的变动,计算结果必然有一定的离散性。因此,每次单独变动某一参数的取值,得到新的稳定性系数,如此重复,找出对稳定性系数影响最大的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