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权,学校将以为购买者学生提供足量质优的“物品”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教师也必须为赢
f得选择而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动机;学生获得进出大学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可以在学习途中转“专业”,转“学校”,在学习进度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弹性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喜好的学习方式,高校和自学考试之间“学分”互认,职业资格证书和课程考试之间互相替代。由此看来,构建不同级别的学分通兑和折算系统,保障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的区域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是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关键。显然,构建这样一个系统,除了计分、认定、兑换、成本等技术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资源的相对丰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质量信誉体系的建立等等。当然,以人为本并不等于“人”的权力无限,权利与义务对等,权利的行使合规,毕竟是通用原则。在“学分银行”制度下,学生必须学会自主设计自己的人生或懂得如何求得帮助;学生必须学做“顾客”的规则,运用好“银行”机制,自主安排时间、选择对象、计算支出等等;学生也将接受更加规范的、标准的、严格的考试或评价机制;学生也必须培养出自己的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在一种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应考。(二)灵活弹性,提高效率“学分银行”的推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自由学习。这就意味着可能存在一部分学生由于某些原因提前毕业、中途就业或者是
f延期毕业。“学分银行”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需要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同时,“学分银行”为贫困学生半工半读创造了条件,为在职人员“间歇性”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学完一门功课,可将拿到的学分存入“银行”,工作几年回来后可以继续学习,学完一门算一门学分,已经修过的课程可以直接承认,不必重修,累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支取”相应学历。因此,要把学生在教育计划之外的某些努力结果折合成有效学分,实现“学分通兑”。有人担心,在我国实施学分制甚或“学分银行”制度条件不具备,原因是资源不足。其实不然,“学分银行”制度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由于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增强了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学效率的提高不言而喻;第二,各学校之间,各类教育机构的学分互认,能降低重复设课、开课、考试的几率,节约时间成本,节省教学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