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摘要】““学分银行”是学分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学生的“客户”身份得到强化,学校和教师的服务地位更加明确,具有灵活、多样和容易进入时间和空间的优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在一些地区、学校、社区和企业,积极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学分银行”的推行需要对传统教育模式作较大范围的改革,它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改进教育服务,创建学习型社会,并推动高等教育学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关键词】学分银行;高等教育;学业管理制度;终身教育;教育“立交桥”;学习型社会【作者简介】董存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常州213001);潘瑜,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常州213001);李德方,江苏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南京210032);赵贤德,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常州213001)【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第2期【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等教育学业管理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1JYD025)及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
f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分银行’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1JSJG045)的阶段性成果。一、“学分银行”制度的基本特征多个国家实施的结果表明,“学分银行”使学生的学习乐趣大大增加,信心及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从而使学校整体学习效率与成绩大大提高,并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认为,终身教育应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该具有灵活多样和容易进入时间和空间的优点。(一)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学分银行”制度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改善,学生的“客户”身份得到强化,学校和教师的服务地位更加明确。“选课制”是“学分银行”的内核和灵魂,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他因素,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课方式、每学期修读课程门数等。在这种机制下,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也有机会试错和修正,有利于他们追求个性目标,调动学习成才的积极性;学生可以选择先学什么、先考什么,学分累计、零存整取、工学两便,弥补了正规教育的容量限制,提供了更多平等的教育机会;学生获得了对学校、专业和教师的监督权和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