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目标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脱节。
(二)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控制环境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不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部分高层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组织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监事会受制于董事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文化缺失等。这些内部控制环境紊乱的现象,势必造成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薄弱。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
当前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等。在众多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是营运风险。企
5
f业应当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企业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对于风险的管理十分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价和反应机制。企业抗险能力低,主要体现为:一是缺乏风险事项识别机制。企业管理层还未认识到风险事项识别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在实践工作中进行全盘综合考虑。大多数企业目前只能被动地接受内部或外部变化带来的风险。二是没有适当的风险评估体系。三是风险的应对机制空白,还处于“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事后被动弥补状态。
(四)控制活动不到位
控制活动是管理当局为了确保其指令被贯彻执行而制定各种措施和程序。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活动的设定和执行是非常薄弱的,在设置内部控制时偏重事后控制,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作用。内控制度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是目标,要实行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就是风险控制的工具,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存在前面的很多问题,是企业内控制度基本上是停留在文件上。同时,由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种至上而下、强制推行的管理概念,企业的对这一概念的宣贯往往是集中到关键点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概念,企业也没有详细的政策、程序和方案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以及监督。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上报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一过程,我们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马后炮,没有任何实质性的
6
f作用。
(五)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
首先,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考核缺乏力度。目前我国尚未统一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与标准,直接导致企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部分企业甚至尚未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的考核体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