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下模式:
a“自动”模式:标准车身高度图13
目标车身高度,以舒适性为目标,沿着相应的减振曲线自适应调控。以超过120km/h行驶30秒种后下降25mm“高速公路车身降位”。通过降低车身高度能够有效改善汽车的空气动力性,并且能够降低燃油消耗。当车速低于70km/h的时间超过120秒种,或车速低于35km/h时,又自动提升至标准车身高度。
b“舒适”模式:标准车身高度(图13
车身高度与“自动”模式一样,在低速范围内减振功能比“自动”模式弱,比“自动”模式更舒适为依据进行调控,相对于“自动”模式来说,乘坐舒适性有进一步提升。不能自动进行“高速公路车身降位”。
c“动态”模式:20mm图14
车身高度比“自动”模式降低了20mm。控制曲线自动调整为运动型减振特性曲线。以超过120km/h行驶,30秒后车身继续下降5mm“高速公路降位”。在整个车速范围内设定了一条严格的减振特性曲线。当车速低于70km/h的时间超过120秒钟或车速低于35km/h时,又自动提升至运动型车身标准高度。
fd“高位”模式:25mm图15
此模式只在车速小于80km/h时才能选用。从100km/h开始,此模式自动退出。然后调控为先前所选模式“自动”、“动态”或“舒适”。即使车速以后再次低于80km/h,也不再自动运行“高位”模式。相对于“自动”模式车身高度上升了25mm,与“自动”模式一样具有舒适性调整。
2运动型底盘调控方案
与标准型底盘的区别:弹性和减振以运动型为依据进行调控;在车速小于120km/h时,“自动”、“动态”和“舒适”模式下的高度位置相同,但减振特性曲线不同;车身标准高度比标准型底盘低20mm。
a“自动”模式:20mm图16
车身标准高度相当于标准型底盘“动态”模式,带有相应减振特性曲线以运动型为依据的调控比“动态”模式更舒适的调控。以超过120km/h行驶,30秒钟后再下降5mm“高速公路车身降位”。
b“动态”模式:20mm图16
车身高度和运动型底盘“自动”模式一样,带有相应减振特性曲线的运动型调整。从120km㈩开始30秒钟后下降5mm“高速公路车身降位”。
c“舒适”模式:20mm图16
车身高度和运动型底盘“自动”模式一样,在低速范围内减振比“自动”模式更低。不能自动进行“高速公路车身降位”。
d“高位”模式:5mm图17
相对于运动型底盘“自动”模式来说,车身高度上升了25mm,以运动型为依据的调控。相对于标准型底盘的标准车身高度提高了5mm。
2.特殊运行状态下的调控方案
弯道行驶:在弯道行驶时悬架调控中断,弯道过后调控继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