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须密切观察病人,并
熟悉各种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时提供恰当的护理措施。常见的输血反应主要有:(一)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1原因可由致热源引起,如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源污染;受血者在输血后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所致的免疫反应;违反操作原则,造成污染。2症状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2h内发生,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12h后缓解。
3
f3护理(1)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处理: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生。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二)过敏反应1原因病人是过敏体质,输入血中的异体蛋白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使输入血液中含致敏物质。2症状大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将结束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寻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3护理(1)预防:①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②献血员在采血前4h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2)处理:①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②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③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三)溶血反应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1血管内溶血反应(1)原因:①输入异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引起,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②输入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血液储存过久、血温过高,输血前将血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受细菌污染均可造成溶血;③血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能影响血液pH变化的药物,致使红细胞大量破坏所致。(2)症状:第一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第二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