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物质又变得致密、刚性,温度也回归正常增长范围。过渡层C:地幔中在400km和670km深处存在两个不连续面,其间称为地幔过渡层C层。呈固态,地震波速度变化梯度大。下地幔D:地幔中自670km深处的不连续面至地幔下界面2891km深处的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称为下地幔D层。也呈固态,其下部地震波速度变化梯度大。3、地核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叫地核,是地球的内圈。地核又可以分为外核E层、过渡层
fF层和内核G层三个部分。地核与地幔的分界面,即2891km深处的古登堡面是尖锐的速度间断面,地震P波速度由地幔底部的137kms突然降到地核顶部的806kms,而S波不见了,密度则由555升到990gcm3。外核E层处于液态或极为接近于液态,过渡层F层也是液态状态,波速变化梯度小,内核C层则是固态。
第三节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f地球经过约46亿年的构造演化,演变成了具有复杂内部圈层结构的特殊的物理化学系统。各圈层之间又通过岩石圈板块运动、地幔对流和超级热幔柱Superplume等来实现壳幔核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关于其内部物质组成的元素丰度,上地壳的成分可以直接观测,但是,下地壳、地幔,尤其是下地幔和地核几乎或根本没有直接观测的资料,因而判断其物质组成是非常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是借助于宇宙的丰度和已知的观测事实以及地球物理资料来构筑地球模型,届时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地球作为宇宙天体的一个成员,由宇宙物质演化而来,地球的元素丰度应与宇宙的元素丰度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宇宙丰度构成地球基本成分的简单模型(具体有陨石类比法等);2.地球基本成分及其分布必须符合深部地震资料所反映的物质密度,比重等物理参数(如地球物理类比法等);3.地球成分分布必须与地球总的质量和惯性矩相协调;4.地球元素分布必须符合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分布的状况。根据高温高压物理实验,获得了地球内部不同深度处物相组成变化的重要信息。组成地壳的基本单位是岩石。不同的地壳类型具有不同的岩石组成。上地壳:主要由偏酸性的岩浆岩和沉积岩组成,在不同区域间岩石组成差异大,且岩石类型及岩石变质的程度也不相同;下地壳:主要由不同比例的长英质麻粒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组成,岩石类型相对比较简单,但也是不均一的。大洋地壳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为岩浆岩,其中又以基性火山岩玄武岩为主,以及少量基性中基性岩墙。大洋地壳的表层,还常覆盖着不同厚度的、未固结成岩的碳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