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圈层划分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规律的研究得出波速分布特征,将其与实验岩石学的高温高压测试资料相结合,发现地球内部相应深度处存在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这些结果成了推算地
f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地球内部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特征的最基本的依据。PREM模型1921年国际地球物理联合会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地球参考模型,简称PREM模型,具体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种级别的圈层结构。壳幔核是地球内部最主要的物性及化学组分的分界单元:壳幔分界面莫霍面;33km核幔分解面:古登堡面;2891km
莫霍面:P71到81,S:42到44古登堡面:P:急剧下降,S:消失。
二、7个二级圈层:
A地壳B,C,D地幔E,F,G地核1、地壳地壳的厚度在全球各处是不均匀的。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km,但变化很大。如:青藏高原:70km;华北地区:小于30km;海洋:58km。
f地壳约厚3545km,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中的P波速度由5864kms随深度递加到下层的6576kms,但递加的情况各处不同。在有些地区,上下层中存在着一个速度间断面,叫做康拉德V.Co
rad间断面,或叫C间断面,但在另地区,速度随深度的增加是连续的。由地壳下部过渡到地幔一般是很快的,P波速度由每秒7km多在几公里深度之内就增加到882kms。
f目前对莫霍面的认识:一派认为地壳底部的岩石是辉长岩性质的,而地幔顶部则是榴辉岩性质的。莫霍面上下的岩石化学成份基本相同,只是结晶相不同,所以莫霍面是一个相变分界面。另一派认为莫霍面是岩性界面,它把中等的铁镁岩石地壳与上地幔的超铁镁岩石橄榄岩分隔开。目前,多数人倾向于第二种认识,即认为莫霍面是一个岩性的化学分界面。现在,有人还提出莫霍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造山运动后,因为地壳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早期形成的莫霍面还有可能逸走乃至消失。2、地幔上地幔B:又可分为次一级的三个层:即盖层B1、低速层B2和均匀层B3。盖层的平均P波速度为81kms,是固态,它与其上部的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岩石圈地幔底界变化于60220km处,其下有一个地震P波速度减到平均80kms的低速层B2,低速带的成因很多学者用部分熔融或断层卸载来解释,认为它可能是大部分拉斑玄武岩浆的源区,对于上覆岩石圈构造活动和演化有重要影响。因此,地质学家又把这一层称为软流圈。岩石圈和软流圈是产生地质构造的主要源地,正因为如此,人们又把它们合称为构造圈。220400km深度的上地幔下部为均匀层B3,其中地震波P波速度回升到87km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