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酸质或硅质、泥质沉积物。地幔的最上部:是由坚硬的硅酸盐石组成,它们和地壳一起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依据地球物理资料和高温高压实验结果拟合,地幔B1的镁硅酸盐矿物应为橄榄石,大洋地壳之下已观测到橄榄岩的存在。在上地幔的温压条件下,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是稳定的,因而,认为上地幔顶部可以看成是橄榄石和辉石的集合体,上地幔的低速层B2可以用物质的部分融化来解释,如把低速层下面均匀底层和盖层B1的物质没有很大区别,是固相超铁镁质和铁镁质岩石,也是大量碱性玄武岩岩浆的形成区。过渡层C层:上界面400km深深度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斜方晶系的橄榄石变成等轴晶系的尖晶石,密度增加约60%。至下界面600km深处,尖晶石分解成更重的氧化物,如方镁石MgO、方铁矿FeO和斯石英一种比重达到428的高密石英。下地幔D层:中硅酸盐矿物已转变成氧化物或具钙钛矿结构的硅酸盐,随深度增大惟一的成分变化表现为FeO含量的小幅度增高。下地幔的主要成分是MgO和SiO2。其次是CaO和Al2O3。CaO、Al2O3在下地幔中的平均含量虽较低,但它们可能有一些富集区。下地幔底部:2000Km范围区内物质较上覆地幔致密,由于高热梯度导致其内物质小规
f模频繁对流,而且该区Ca、Al、Ti较上覆部分富集。上、下地幔的化学组成有变化,地幔内存在横向的化学不均一性,上地幔的结构和组成并不是简单的分层结构能概括的,反映出地幔内部也存在较复杂的物质能量转变过程。地核:最主要的元素是Fe和Ni,所以地核常被称为铁镍核,但纯铁镍核与地核已知的地球物理资料不一致,它有太高的密度和太低的地震波速,因此地核中可能渗杂了较轻的元素。目前一般推测外地核E层可能由液态铁组成,其中镍含量可能达10%,并有大约5%15%较轻的元素,如硫、硅、氧、钾、氢等。内地核C层应为刚性很高的,在极高压33101161011Pa下结晶的固体铁镍合金组成。
第四节固体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f固体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物质组成和能量状态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地球的内能主要由内部温压状态所决定。我们知道,热量总是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的,而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状况为内高外低,所以,地球表面不断有从内到外的热量散发。地球内部的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辐射、物质运动如地下热泉、火山活动、岩浆活动以及地幔对流等等几种方式传递到地球表面。当然,这种热能的传递大小有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具体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