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不是天然生就的,却可以培养得成。“从心所欲,不逾矩”,需要教育的涵养孔子的教育靠正名和礼乐。正名以寓褒贬,别善恶,使人见了善名,自然生爱;见了恶名,自然生恶。主张礼乐治国,故反对用刑治国。
孔门弟子孔子那样的精神魄力,富于历史的观念,又富于文学美术的观念,删《诗》《书》,订《礼》《乐》,真是一个气象阔大的人物。不料他的弟子那么多人里面,不曾有什么人真正能发扬光大他的哲学。他们那么多人的成绩,不过是在一个“孝”一个“礼”字上做了一些补绽的功夫,这也算是孔子的大不幸了。孔子死后两三代里竟不曾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直到孟轲、荀卿才有两派有价值的新哲学出现。孔子也说孝道,但不如曾子说得透彻圆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f后来的人只从这个养字上用力,因此早出许多繁文缛节来。细看《祭义》《孝经》,简直不承认个人的存在。我并不是我,不过是我的父母的儿子。这是孔门人生哲学的一大变化。孔子的“仁的人生哲学”,要人尽“仁”道,要人做一个“人”。孔子以后的“孝”的人生哲学,要人尽“孝”到,要人做一个“儿子”。这种人生哲学固然也有道理,但未免太把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里面了。从孝的哲学,又到了孝的宗教。儒教有很多丧葬祭祀的礼节,但是他们并不信鬼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切丧葬祭祀都是为了“慎终追远”,都是为了“民德归厚”,都是为了“民兴于仁”。礼: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制裁力。礼只教人依礼而行,养成道德习惯,使人不知不觉的“徙善远罪”。所以,礼只是防恶于未然的制裁力。礼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礼是规定伦理名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嘛!第二,礼是节制人情的。儒家向来不主张无欲第三,礼是涵养性情,养成道德习惯的。“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墟墓之间,有哀的空气;宗庙之中,有敬的空气。儒家重礼乐,本是极其合乎宗教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只可惜儒家把这种观念推行到极端,故后来竟至注意服饰跪拜,种种小节,便把礼的真义失掉了。以上就是空门弟子的补绽工作,能不可叹吗!
墨子墨子,名翟姓墨。有人说他是宋国人,有人说他是鲁国人。胡适觉得孙诒让说得对,鲁国人。墨子是一个极热心救世的人,所以提倡“非攻”论。墨子并不是一个空谈弭兵的人。“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话本有责备墨子之意,其实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