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春秋》二百四十年,每七年就有一次;邪说,比如老子,哈哈!【本人认为胡适先生这一段以及该时代现象的反动,稍显混乱,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看,先生大概犯了因果互生的错误吧!】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积极救世派。正为“天下无道”,所以他才栖栖遑遑地奔走,要把无道便成有道。从何处下手呢?孔子的一切学说都在一部《易经》。
f《易经》的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1万物的变动,都是由简易变为复杂。2人类社会的种种器物制度礼俗,都有一个极为简易的源起,就是“象”。3这种种“意象”变动时,都有种种吉凶悔吝的趋向,这可以用“辞“来表示。这就能使人动作都有仪法标准,使人明知厉害,不敢为非。正名主义是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孔子致力于建设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标准,手段便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都要有各自的样子,是义务也是责任,否则就不会有“君罪该死,弑君不为罪;父罪该死,弑父不为罪”的伟大主张!)。正名的方法就是《春秋》。春秋的三种正名方法就是:正名字,定名分,寓褒贬。正名主义的影响:1语言文字上的影响:“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也就是,正经说话。2名学上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名学的始祖,苏格拉底的“概念说”是希腊名学的始祖。3历史上的影响:《春秋》的余毒使得中国只有主观的历史,没有物观的历史。孔子的哲学方法:一以贯之。“一”为何?曾子曰“忠恕”。“忠恕”为何?中心为“忠”,如心曰“恕”。所以,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和曾子说的“忠恕”,不单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还指要找出事物的条理系统,用来推论,举一反三。知识论上的一以贯之:孔子因为注重推论而注重思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学只是读书,后来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都受这种学说的影响,造成一国的“书生”废物。人生哲学上的一以贯之:仁。孔门说的“仁”与墨家“兼爱”不同,是有等级的爱。并且,仁不只是爱人,还是理想的人道,统摄诸德君子便是标准。在人生哲学上,孔子不仅注重模范的伦理,还注重行为的动机,即利与义。孔子一声痛恨那些聚敛之臣,斗筲之人的谋利政策,故把义利两桩分得太分明了。但是,他反对的利,乃是个人自营的私利。而且,与其说孔子的人生哲学注重动机,不如说他注重养成道德的品行。后来的儒家不能明白这个区别,所以有极端的动机道德论。孔子论行为,分动机、方法、品行三层。孔子不信好德之心是天然有的。好德之心虽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