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状况,如遇严重的人身伤害和侵犯受辱情况,建议家长先给孩子办请假休息手续。当家长希望介入找老师谈时,先问孩子:“希望妈妈怎么做?”孩子觉得父母也可先借助心理老师的专业技术,处理好自己的愤怒和情绪。就算决定帮孩子转学,也应将事情妥善处理后再转学。在孩子选择沉默的情况下,就需要家长对孩子多了解多观察,因为经常受欺负的孩子通常会出现情绪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课,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行为。如果欺凌事件特别严重,卷入欺凌事件的孩子,由于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遭到破坏,孩子易有退缩、回避、警觉的表现,以及对学校过度敏感,或者出现容易惊恐、经常做噩梦的情况,家长则不可强迫孩子去面对,要给孩子一段休息的时间。如果还不能自行缓解,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和帮助指导。
2建立家长心理辅导培训机制提高心理辅导能力
学校要定期对学生家长举办发展心理学的培训,让家长懂得学校是在老师指导下,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父母对孩子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同伴关系、情绪和兴趣爱好。学会如何学习是小学生基本的任务。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现在如外在的我、行为表现、习惯爱好、运动能力、是否被大家喜爱等,他们很在意家长和同学间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理解,往往把外在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自我评价好的小学生自信,正性情绪也多,对周围的同伴容易产生亲密关系,对自己评价不良的小学生经常产生消极心理,从而对同伴容易有敌视心理。2小学生与父母、教师的交往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小学生的这种人际交往规律值得父母的重视。家长要调整好教育方式,要给孩子有选择和决定的权力,又不能放任自流;不能过分强制他们,也不能过分溺爱和过分保护他们。同伴关系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升起着很大的作用。同伴交往能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可以满足儿童归属感、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以达到健康成长。
3营造良好的家庭人际氛围
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孩子如果从小父母有关怀他的情绪,懂得体贴他,那么这个孩子应该是对人有安全感的,热情的,性格非常好的,他的成长过程没有积压什么情绪,在原生家庭中学到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父母若压抑孩子的情绪,那么他长大以后容易脾气比较急,甚至是暴躁,而且他与人打交道的方式也往往用征服而不是示好的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