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的校长培训体系及需求导向的校长培训体系及其实施策略体系
徐志勇i
校长是中小学校的领导核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培训是提高校长管理能力和治校水平的重要途径。接受形式多样的职后培训,即是校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校长必须履行的现实义务。
一、校长培训的制度历程及现实问题
在国家教育行政层面上,我国开展有组织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1982年教育部又制定了《关于加强普通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建立中小学干部定期轮流离职学习的制度。1989年底,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完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政策文件,从此,我国的校长培训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阶段。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教育部1999年底颁布了《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为校长培训工作制定的具有法制效力的行政规章,将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该规定提出:“参加培训是中小学校长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校长必须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在职校长每五年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随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又颁布了一系列校长培训的相关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了“政府宏观管理、院校依法施训,校长自愿学习”的校长培训运行新机制。近30年来,在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院校及培训机构的多方努力下,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在校长培训实践工作中,也存在着如下方面的问题:1.培训主题和内容与校长的实践需求相脱节,不能反映基础教育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过于重视理论导向,缺乏操作性;2.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重复,或课程结构太散缺乏引领的核心;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枯燥,缺少实践环节,不能激发校长们的积极性;4.培训的针对性差,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培训过多过滥,校长疲于应付,不胜其烦,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基础培训严重不足,但是很多的培训承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