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文化制度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来划分。在每个大的部类里面,再分若干子目。《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六年,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合装成11095册,约有37亿字,由明成祖亲自作序,定名《永乐大典》。
f2014年第二学习阶段
大典分为经、史、子、集,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医卜、释道、戏曲、平话、工艺、农艺等共约七八千种古文献中辑录的资料,编辑方法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永乐大典几例》),按照《洪武正韵》韵目字序排列事目。如天文志记载在“天”字下,地理志记载在“地”字下。《古今图书集成》修书于康熙三十七年,成书于雍正四年。每部所录资料,依文献时间顺序,逐条著录,注明出处。《古今图书集成》起自上古,止于康熙朝。本书以类相从,较之《永乐大典》的依字韵编排,更便于检索。《古今图书集成》收罗详备,是现存最大的类书,也可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大百科全书。丛书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保存古籍文化曾起过积极作用。它与类书不同:类书是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整理成为类似今天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丛书是将原来属于单本流传的书籍,汇编成一部大书,题以概括的总名,成套传存古籍,以供人们检阅。丛书收书不等,一部丛书多者辑书达数千种以上,如《丛书集成初编》,收书4107种;少者只有2种,如郭子章《辑秦汉国记》,仅收《三辅黄图》与《西京杂记》二书。乾隆帝广泛征求天下图书,“寓禁于征”,征得的图书,不再因袭旧例,分类编纂。乾隆帝认为类书,限于体裁,不能将书籍原文全部载入,难免割裂。因而主张将所有图书,分别收入经、史、子、集四库,编纂成大型的丛书,定名《四库全书》。
f2014年第二学习阶段
总而言之,“类书”之所谓“类”,是取分类纂集的意思;而丛书之所谓“丛”,是总括、聚集与众多的意思。《四库全书》是图书的总括,虽分别收入经、史、子、集四库,但并未将图书按其性质和内容或是韵律进行分类编纂,自然是“丛书”而不能称之为“类书”了。
2试以一部你所熟悉的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谈谈其版本系统及流变过程。
早期的《红楼梦》都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的,只有八十回,书名题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些早期的抄本,一般带有大量署名“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学术界通称为“脂评本”或“脂本”。可以设想,抄本是难以保证质量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对目前发现的十余种早期抄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异文现象极其严重,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