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历来不太被重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素质教育提出若干年以来仍旧占据学校的主导地位。近些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大型调查,我国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中学生占171,其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占142,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25;这些都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调查发现,我校有3740父母的管教方式为“溺爱”,3171为“要求过严”,而“放任不管”的占1463。因此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必要。那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学生各类心理状态是如何构成的如何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辅导和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的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各学校在其内容、目标、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是大体一致的,但是提法却各异。比较常见的、至今仍在使用的有: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简称为心育,还有心理健康教育。这类提法含义基本一致,都离不开“心理”二字,最终还在于教育,即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还有一类提法也比较普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