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诗词中的家国之梦
毛泽东诗词中,不乏有关于梦的描绘,尤以写家乡湖南的几首为最。如《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同志1925年1月从上海回到韶山,建立中共韶山支部,后又组织农会。1927年1月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度回到韶山,组织农运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听取党支部的汇报。以后由于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回过韶山,直至解放以后1959年6月才回到韶山,在家乡住了两天,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这首七律就是25日深夜写成。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韶山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一首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和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的史诗。这首诗不仅写了历史,还写了现实,写了韶山人民在革命时期出生入死的斗争,以及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韶山人民改天换地的英勇的斗争精神,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展现了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的景象。前四句,回忆往昔,别后之梦,依稀可见。是昔日的战斗之梦;怀念战争年代牺牲的英烈。后四句,写今天耕耘稻稷、劳动归来,改天换地的遍地英雄,迎着晚炊夕烟,展望日月换新天的未来,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之梦。这三十二年的变化,如真似幻,依稀梦境一般。是家国之梦,也是中国之梦。再如《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1961年,毛主席收到老朋友(他年轻时代在长沙求学时的三个湖南老朋友:林业专家乐天宇、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和武汉大学校长李达)的礼物、信、诗后,分外高兴,引起了对家乡的怀念,忧思难忘,欣然命笔,写了这首诗相答。
f这首诗整个场景都属湖南,自然所写之情景也立足于湖南。诗人的怀念之情通过九嶷山的神话传说,幻化出一个仙女下山的浪漫飘渺的图像:“舜帝的两名妃子娥皇与女英”正从青山绿水间,依傍清风白云,飘飘降临。(而九嶷山正是葬舜之处。这里也自然让人联想到《楚辞》里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二行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今天二位仙子又从青山白云之间乘风而下了,她们为何而来?一定是为情而来,自然会联想到诗人的爱侣、朋友以及过逝的亲人。为美丽的霞姑(杨开慧)而来。诗人又从忆念之情转入对欣欣向荣的祖国建设的感奋之情,以告慰“为有牺牲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