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关键词:数学;感悟;建构实践证明:知识来源于实践,深刻于体验,发展于个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研究,我们发现,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有效活动方式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一、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是说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没有学习者的“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f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即“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顺理成章地揭示规律。首先,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一一间隔排列”。一上课我就提议开展按要求“摆花片”的竞赛,“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要求如此简单,学生摆得既开心又纳闷,突然,老师提问:猜一猜,下一朵该摆什么花?学生异口同声:“红花。”“为什么呢?”从而借学生的口归纳出“一一间隔排列”,这里的操作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接着,观察比较、揭示规律。为了进一步强化“一一间隔排列”,出示例题图后先让学生找出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有兔子和蘑菇、手帕和夹子、木桩和篱笆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种物体不但“一一间隔排列”,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有了新发现“两端物体相同”。再让学生数一数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揭示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的规律。
然而这节课要掌握的规律还不仅限于此,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还要运用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不同的物体围成封闭图形各有什么规律。我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