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作者:朱永梅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3年第12期
审视平常的数学教学活动,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走上精讲多练,力求熟练掌握的路子,很少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大花工夫。其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获取知识方法的亲身体验。
如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科学地掌握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唤醒经验,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往往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这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在教学时,教师应找准学生现有的认知起点,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所学内容还原于生活,引导学生经历生活中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与做数学。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大部分学生对“运用(乘法分配律)两种方法解答同一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缺乏数学化的思考和系统化的梳理。于是,我在创设的“参观植物园花展”的情境当中,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对“长方形展区的周长、面积和两种花的总盆数”的问题进行解答,唤醒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得到三组等式。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三组等式,用数学的方式思考相等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有效地经历知识产生和发现的过程。
二、有效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学生来说,耳闻的容易忘记,眼见的容易记住,亲身经历的则会留下深刻印象。学生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主动探究实践过的内容。因此,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不是单纯地模仿与记忆,不能是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教师应把学生引入到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经历前人发现知识结论的过程,再次自我发现,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建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时间“留白”,有效参与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由于内容抽象,难度偏大,不少教师担心规律不易被学生发现掌握,教学时容易把重点放在巩固训练层面,而探究规律的过程往往流于形式,为了“探究”而探究。如我在教学处理时,当学生观察等式、发现规律遇到困难时,没有急于告知,而是通过“分别观察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每道算式右边这个相同的乘数还能在哪里找到它”等问题的引导启发,充分让学生有序观察、自我发现。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太顺畅,一些学生可能还说不出来,但心中都是有数的。事实上,“探究活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