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棒,提出:11根小棒怎么摆能使人一眼看出是11根,看谁的摆法好?(出现几种不同摆法:)a、c、b、d、分成任意两堆
(2)请a、b两种摆法的学生在投影前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b法比较好。然后让学生把10根捆成一捆,指出:一捆就是一个十,一个十是由10个一组成的。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2、13直至20,又捆成一捆,说明2捆表示两个十,就是20。(3)要求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摆出14根、16根,并且边摆边说,先拿……再拿……合起来就是……。
2
f(4)教师进一步提出:把一捆小棒当作一个十,一根小棒表示一个一,请拿出15、18根,并说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最后在计数器上认识数位和计数方法。这样操作与计数紧密结合,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十”这个新的计数单位,并直观地看到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还可体会到数的顺序,从而形成明确的数概念。(二)在操作中理解题意,弄清关系理解题意是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首要条件。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尚不丰富,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如问:“小明有12个苹果,小红有8个苹果,小明给小红几个苹果俩人的就一样多?”让一年级的孩子只是想,是很难解出来的,如果安排他们用实物卡片摆一摆,就好做多了。再如教学“排队问题”,不论教师怎么说,总有一些学生不明白,如果让他们自己摆小棒来解答,肯定一切问题都会迎忍而解。通过以上的操作活动,改变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变成了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三)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数学法则、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仅仅注意法则公式本身,更重要的是注意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经历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发现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亲自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量一下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沿着长边一排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宽边可摆3排,
3
f从学生动手摆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纸板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求这这块长方形纸板面积的表象了。然后通过学生仔细的观察,积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