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
f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哲学中所述“虚静”不仅道家有所论述而且儒、法、佛各家都有论及。如《荀子解蔽》说“虚壹而静”。《管子心术》说“天之道虚地之道静”。《韩非子扬权》说“执一而静”、“虚以静后”。虚静说是先秦时期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涉及到人格修养、思维方式以及宇宙论和认识论等。对于后世文艺美学中虚静说的形成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中影响更直接、关系更密切的还当是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虚静说。不过老庄讲“虚静”首先是哲学意义上的“虚静”是在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基础上所讲的“虚静”。因为中国古代哲学特别关注理想人生问题注重人的修养在实践人生理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儒家讲修身并把修身扩充到整个社会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道家也是如此它把“道”看作整个宇宙的大和谐其目的也是要实现其“无为
ffff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齐物论》在庄子看来“道”往往被微小的成就隐蔽起来话也往往被漂亮的言辞隐蔽起来于是就有了儒墨两家的是非之争。如果各以所是而攻其所非就不如“以本然之明照之”王先谦注。所谓“本然之明”就是“道”的本来面目。而要恢复“道”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排除一切隐蔽大“道”的“小成”亦即局部的、片面的知识和经验。庄子又说“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疲。虚无怡淡乃合天德。”《刻意》庄子这里所谓的“知”指人的智慧和知识所谓的“故”指事与物引申为人的经验。他认为人一旦有了智慧、知识和经验就有了“成心”有了“成心”也就有了是非而“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德充符》。所以说“多知为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道若彼知之则是离之”《在宥》。只有“去知与故”才能够“循天之理”只有“其神纯粹才可以“合天德”
f与“道”为一。当然庄子也并非一味反对知识和经验他反对的只是世俗社会的“一曲”之识。因此庄子主张要有“真知”“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大宗师》。所谓“真人”即是“才全”之人他们之所以有“真知”是因为他们排除了世俗的“知”一切都顺任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冥会自然之“道”的真谛。
庄子又说“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