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惑乎”《则阳》成玄英疏曰“所知者俗知也所不知者真知也。”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去小知而大知明。”《外物》所谓“以无知知”《人间世》“不知而后知之”《徐无鬼》都是说明只有去除了世俗之知才能够知“道”。
既然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摒弃俗知呢道家提出了“虚静”的方法。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他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又说“唯道集虚。”《人间世》老庄都认为“道”是万物之根本而“虚静”则
f是“道”的根本属性因此作为主体的人也必须具备“虚静”的心态排除人世间的一切不和谐因素然后才能与“道”合一。关于这一点庄子在《庚桑楚》一文中说得较为具体: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这就是说一切荣辱观念七情六欲知识技能都是悖乱心志、束缚心灵、牵累天德、蔽障大“道”的因素。只有使它们“不荡胸中”保持绝对的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因此老庄特别重视以“虚静”二字来要求人的精神状态。庄子在《知北游》中借老子之口说“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在庄子看来只有除去世俗之知保持虚静使精神“纯粹而不杂”才能实现精神世界的无限自由“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刻意》
由此可见道家提出“虚静”说完全是从体“道”的角度出发要求先要扫清通往大“道”
f的一切障碍。在此基础上再进而以主体的“虚静”心态去领悟“道”的“虚静”境界亦即“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从而“以天合天”《达生》。不仅如此道家提出“虚静”说既是作为一种“合天”的途径也是当作道家理想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先讲“道”讲“天”而后接着讲人生。正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所言“中国哲人的文章与谈论常常第一句讲宇宙第二句便讲人生。更不止此中国思想家多认为人生的准则即是宇宙之本根宇宙之本根便是道德的表准关于宇宙的根本原理也即是关于人生的根本原理。所以常常一句话既讲宇宙亦谈人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5页
二、虚静说的扩展
《庄子天道》说“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