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分析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股权激励则被认为是减少代理成本并达到长期激励效果的好方法因而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外公司采用。从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了我国股权激励的现状探讨了现阶段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标签:股权激励企业业绩激励
股权激励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硅谷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股权激励制度推动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而90年代开始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开始引用这一制度。1992年万科在我国最先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掀起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新篇章。而伊利引进股权激励计划后出现净利润亏损更引起了人们对股权激励的新思考。
1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理论分析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
1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这样一种两权分离制度下委托人和代理人由于自身利益的影响一般具有各自不同的追求目标。股东为了监督控制经理人员使其遵循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产生大量代理成本。股权激励则使经理层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之一从而与委托人共担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与委托人的目标差异有利于激励管理层向股东价值最大化方向努力。
12人力资本理论
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其《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一书中指出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原则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如果拥有控制权的人没有剩余索取权或无法真正承担风险他就不可能有积极性做出好的决策若只有剩余
f索取权而没有剩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难以得到落实因此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应该是控制权跟着剩余索取权走或剩余索取权跟着剩余控制权走。
13激励理论
西方早期的激励理论包括经济利益刺激论和人际关系论。前者认为人是“经济人”在管理中必须用经济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辅之以强制性的监督和惩罚。后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梅奥等人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是“社会人”对人最有激励作用的是社会需要的满足经济刺激只具有第二位的重要性。
14企业剩余索取权理论
这是股权激励的核心基础。企业的正常运营离不开股东所投入的资本、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和员工的劳动也同样离不开经营者具备的知识水平和管理经验因此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