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课题:《氓》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故事脉络。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4、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并进行诗歌鉴赏。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并进行诗歌鉴赏。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从《诗经》中的《关雎》到汉乐府的《上邪》,再到白居易的《长恨歌》,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诗经》中的《氓》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整体了解一下《诗经》是怎样一部作品。二、简介《诗经》,学生结合注释以及教师的介绍回答,完成学案,稍后展示学习成果。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
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诗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和赋、比、兴。《诗经》形式上的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唱《诗经》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组成,每章之间常常只更换一两个字,例如《蒹葭》。3、《诗经》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歌。(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教师: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诗经》非常推崇,他是这样评价《诗经》的。4、孔子对《诗经》的认识(1)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思想不邪。”(2)孔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群(合群),可以怨(讽
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