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段日子,老师发
现她的“阅读记录”还是寥寥几笔。原来,她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只
是组长问急了,她写上一两句话。面对她这样的情况,老师通过聊天,
从班级的阅读氛围说起,到她喜欢看什么书,到推荐她看《我要当好孩
子》等读物,再到与她一起分享……在这过程中,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她交
“读书日记”、也没规定她每天要读多少页。但正是这样,她的阅读兴
趣越来越浓,写的文章慢慢“变长”,语句虽有点不通,但言之有物,
并初步引用课外习来的词语。更可喜的是,她开朗了许多,不再关闭自
己,而是大胆地向别人表达自己,就连她的父女关系也变得更融洽了。二、学生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图一:研究班191人“读好书”习惯前、中、后测柱形统计图
问卷内容:你经常看哪一类型的书?
(图一)“读好书”习惯柱形图
7060574
50
40
30
231
20
147
10
0
动漫
49654420
226273309
名著
科普
前测中测后测
f数据表明:学生“读好书”习惯的变化较大。课题研究前的数据,反映出喜欢读动漫作品的学生达574,喜欢读名著及科普作品的学生分别只有20和226。可见学生对书目的选择并不乐观,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努力:
(一)读经典,陶冶情操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因此,我们在课题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学生诵读经典的培养:要求13年级学生会背诵《弟子规》、46年级学生会背诵《论语》,每逢周一我们还会进行经典颂读大比拼活动,通过学生个人、班际间的比赛,大大激发了学生颂读的热情。经过四年持之以恒的研究实践,家长和教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更懂事了。(二)优秀读物,师生共享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课题研究一开始我们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去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的人物等。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年级每学期都推荐两到三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供学生进行阅读,并设置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师生读书、聊书,让好书提高老师的文化修养,让好书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