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内容与形式。1994年,英国基础出版公司正式出版了爱诺思的易经:将其定名为:《周易:中国的经典,变化的启示》。注重对卦名,以及卦爻辞中的所有汉字的理解与分析,包括对其象形与象征中的心理学意义的理解与分析,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其不同于其它西文译本的显著特点。从汉字的象形与象征中,探寻《易经》中所包含的原型意义,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本文的作者之一,受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启发,以《汉字原型效应研究》为主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且受邀请要在下一届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做与其博士论文研究有关的报告。我们与瑞策玛和爱诺思的交往也有着一段故事。1993年,我们在美国进行访问研究的时候,通过美籍华人学者刘耀中(EdwardLow)先生的介绍,结识了当时作为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的托马斯茨ThomasKirsch,和其名誉秘书长莫瑞坦科斯MurrayStei
。1994年8月,由华南师范大学校长颜泽贤教授邀请,科茨与斯坦等一行5人,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来对中国进行正式的学术访问与交流。我们在华南师范大学组织了“荣格与中国文化”的研讨会,科茨做了“荣格与道”的报告,斯坦则对分析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总结性的介绍。当时讨论的一个热点,集中到如何对荣格所使用的“Self”一词进行理解与翻译。他们回去后,斯坦在国际分析心理学通讯》《(1995年第11期)上撰文总结了他们对于中国的访问,其中引用了我们写给他的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解释我们把荣格的“Self”理解与翻译为“自性”的考虑。利策玛看到斯坦写的这篇文章后,即写信给我们,以进一步探讨有关“自性”的内涵;随着来往书信的交谈与交流,利策玛向我们发出了访问爱诺思的邀请。他建议让我们在爱诺思的圆桌研讨会上,专门来探讨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的中文翻译问题。我们第一次访问爱诺思,是在1995年的夏天。当时我们已经在瑞士的苏黎士,受托马斯茨的邀请参加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从苏黎士乘火车赶往阿科斯科纳需要3个小时左右,一路上风景如画,有如乘车欣赏一个大公园。我们对于爱诺思的最初印象,也是其魅力无穷的自然景色。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