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
f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①瑞策玛曾经这样来介绍他们所翻译和注解的易经:“我们这部书是把富有灵性的易经,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工具。”利策玛认为,“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②他们的翻译与工作,是要把易经中的心理学根源,复兴为一种活生生的实践;表现与发挥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正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大特色。爱诺思与易经,以及在爱诺思版本的易经中,包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奥尔加弗罗贝普泰因最初是通过理查尔海姆接触易经的。那是1923年,在德国的达姆卡维施塔特(Darmstadt),赫曼舍灵(Herma
Keyserli
g)所创立的“智慧学校”所科在地;《易经》也一直是科舍灵“智慧学校”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思想基础。当时维尔海姆已经完成了他的易经研究和翻译,正在准备出版他的《易经》德译本。卡普泰因夫人自己曾经这样来描述她当时的感受和体验:“最初接触《易经》的刹那间,我便意识到在这中国的古书中,包含着一种联系人们日常生活与超越性原型世界的方式与途径。”③也是在达姆施塔特,卡普泰因还结识了荣格和奥图。荣格和奥图对于东方文化和东方的神秘主义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也都对卡普泰因,以及后来的爱诺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荣格曾经一度成为该系列圆桌研讨会的核心人物;卡普泰因曾邀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尽管当时荣格是以其对“原型”的研究和思考,来代替了对易经的具体的心理学分析(荣格对于《易经》的认识和体验,后来集中发表在他为维尔海姆《易经》英译本的前言中),但是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其深远的文化意义,一直是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的主旋律。瑞策玛在1944年的时候开始接触易经,是通过他自己的心理分析家冯勒凯(Alwi
avo
Keller)博士。其最初的印象与卡普泰因接触《易经》时的感受完全相似,那便是即刻意识到了《易经》对他的生活所将具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