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哲学的殿堂,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进行一番探究,培养一点“把讲道理进行到底”的精神,给生活多增添几分豁达和深沉?
我为什么选择哲学
那一年,我的一个同学因意外身亡;那一天,我们到殡仪馆为她送别;那一刻,我问自己,如花般的生命瞬间殒灭,人,生来为何?那一刻持续了数年,在我的生命中挥之不去。彼时,我是幼小孩童,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无所适从。后来渐渐长大,懂得生命有限命数有定的道理,却仍旧钟情于各种冥想,任思绪延展,天马行空,那些始终未果的问题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好奇心的浇灌下,肆意滋长,在条件成熟的这个路口,再也无法掩盖。
在我决定要报考西方哲学史专业的时候,毫无疑问遭到了各种来自周遭的质疑和嘲弄,也有许多善意的提醒。我心里明白,这是一个多么不受欢迎的专业,也懂得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别。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当你求职无门、问薪无果的时候,哲学的确不能带给你面包和牛奶。当你用“学以致用”的生存法则来丈量这门学科的价值时,也许,它是无力的。但我固执地坚持了自己的选择,生活可以靠双手去创造,幸福却要靠智慧去经营。吸引我的恰巧是哲学远离世俗纷扰的宁静,那思想的盛宴是最纯粹的精神养分。
很多人以为,哲学是由怪诞的思想和枯燥的文字构建,那个城堡高高在上,常人难以企及,也因此而拒绝哲学。我必须承认,刚接触到哲学的时候,初读那一本本博大精深的思想巨著,的确是晦涩难懂的。有时候,一遍遍地重复阅读依旧不知所云。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渐入佳境之后,方可取得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其实,并非哲学如此。试问,哪一门学科的研究,不需要经历如此艰难的过程?何况,哲学问题本就源于生活,来自我们对生活着的世界无穷无尽的爱和探索、追溯。因此,它所回答的也正是生活中最为朴素和简单的道理。只是,我们的心灵为生活之外的太多东西所羁绊,忘记了自己出发的方向。
哲学是“无用”的吗
哈佛大学的校长曾经说:“学生们一代接一代,如同海水一浪接一浪冲击着陆地,有时静静的,有时则是带着暴风雨的怒吼。不论我们认为历史是单调的还是狂暴的,有两件事总是新的,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这几句话,是对大学精神的精辟概括。但是,这样的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必然遭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质疑。面对这样的压力,耶鲁大学的校长有这样的回应:“我们渴求知识,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它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问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