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序中补充相应的证据。”该条的规定,给予被告其于原告、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而补充相应证据的机会,更有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
第二节证据采信规则
人民法院审理每一起行政案件,都应对所有的证据客观地进行分析,不带偏见,成见和个人情绪等主观色彩,不受任何外界影响和干扰,客观地按照证据三性来确定每一个证据的证明力及证明力的大小,并根据所有证据对案件事实作出事实求是的认定。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法官具有事实求是的品质,还要掌握正确的证据采信规则。所谓证据采信规则,就是法院在已经提供的一系列证据中认定,采用具有证明力和可信度的证据时必须遵循的规则⑤。因各类证据的特点,证明方式等不同,所以审查判断不同种类证据的步骤与方法也应有所不同⑥。行政诉讼中证据的采信应遵循以下几点:1、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对方当事人认可或不予反驳的,法庭可予采信。2、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均无足够理由否定对方的证据,法庭应分别审查,并结合其他证据决定是否采信。3、法庭对未经过庭审质证证据不予采信。4、对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收集的证据及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5、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法院维持原具体行为的根据。6、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销或者变更一审裁判的依据。
第六章结语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有其特殊性。在承担的主体上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不同,而是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既可以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防止其滥用职权,又可以对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予以保障,使行政相对方不因行政机关滥用职权,自己又无法举证,而得不到实际不效的司法保护。但在某类行政案件中,有时原告的举证责任甚至超过被告,这并不违背行政审判的法学理念,总之,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为了获得胜诉,都会在诉讼过程中主张对自己有利的事实,都必须就此负担举证责任⑦。在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公平合理为原则分配举证责任及时正确裁判行政争端。
7
f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⑥⑦叶自强:《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41页。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78。罗豪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