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你们见过吗?”
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
f生:“身体能发出金色的光芒。”
生:“羽毛特别美丽,有色彩绚丽。”
……
师:“这么美好的神鸟只对梧桐树情有独钟,你能理解吗?”
叶浩棠:“老师这叫门当户对!”
他的话立刻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也让我猛生灵感,神鸟配奇木,正所谓“物以类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做人当如此呀。于是我在黑板下写下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
在孩子们一边小声读一边做批注的时候,我问他们是否知道和这句话有关的故事。于是教室里再度热闹起来,我们从“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良臣韩信”讲到“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
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没有铿锵顿挫的语调,我们娓娓道来,从一个字,走进一个词,走进一句话,走进一段故事,走进一段历史……
f读书当如饮水,水到自然渠成,何其幸福,读书应如此。
于永正老师常言:“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在读书时,难免遇到一些生字。有的同学由于怕麻烦,懒得去查字典,索性问问老师,问问同学,知道其读音也就算了,更有甚者是连猜带蒙地读过去了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恶习,但凡不认识的字,只要看着醒目,就大胆地读,全然不管别人是否笑掉了大牙。
所以把“李逵”读成“李达”,“诉衷情”念成“诉衰情”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长此以往,我们的识字量必然大打折扣,我们的阅读信息也必然收到阻塞,而读书效果也必然收到质疑。相反,如果读书时,身边放一本字典,书页的空白处记下生字的读音和意思,甚至是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见解,那效果就完全不同了。识其字,才能懂其词,懂其词,才能通其句,通其句,才能明其篇,明其篇,才能晓其理。勤查字典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边读边查,边读边想,识其字,懂其词,通其句,明其篇,晓其理。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而查字典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如果没有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思”,就不能成就后来的“大疑”,也就不会有深入精辟的见解产生了,那么这种读书的效果何其堪忧。“咬文嚼字”是“刨根问底”的基础,是“感同身受”的关键,是“不吐不快”的前提条件,只有经常“咬文嚼字”,才
f能让“妙笔生花”成为可能,才能让“每有会意”成为现实。朱熹《读书之要》偿言:“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说的正是此意。
(二)、鲸吞式学习大快朵颐
鲸吞式阅读,围绕主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