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几乎完全无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就像是袋鼠的幼子。这种原始而有特色的繁殖育幼行为和典型晚成型幼子特点,使这一物种更充满了神秘性。
其实对于戴维神父的“发现”,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由他将大熊猫这一神奇物种介绍到了西方,并由确信它存在的科学家在1870年按现代分类学的规定给与了科学命名。其实在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知道大熊猫的存在了,只是当时不叫大熊猫,而称为“貔貅”,记载其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具体分布的是我国成书于2700年前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似熊,黑白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南。”由于古代没有系统的分类和各地的俗名众多,则大熊猫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长串的名称,如貔,貔貅、貘,貊,猛豹食铁兽等。直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首次在重庆一公园内展出大熊猫,说明牌上分别用中英文写着“猫熊”和“Pa
da”,大熊猫的这一现代名称才走进了记载。至于如何从“猫熊”变成了“熊猫”,那就是上述的另一个故事了。大熊猫作为一个形态有趣的物种登入了科学记载的卷册,虽当时在其原产地仍是默默无闻,可在西方却出现了“熊猫热”,大熊猫成了“猎奇”的目标,引来了一批批动物学家探险家、狩猎家旅行家,不远万里,不惜千金进人中国四川岷山,邛崃山,想捕捉到这种中国才有的珍奇动物。以至于当第一只活体大熊猫1936年带到美国时,轰动了西方世界,引发了又一轮的世界大熊猫热。有统计表明18691946年间,国外有二百多人次来中国调查,收集、捕捉大熊猫:仅19361946年10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就有16只,至少有70具大熊猫标本进入多国博物馆。
其实,大熊猫在中国不被人关注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藏在深山人未知”,那是人类和自然和谐的表现,说明还未受到人类的“侵害”。被皇帝,郎中们“关心”备至的老虎,犀牛,在中国几乎早被赶尽杀绝。大熊猫是幸运的,它躲过了古代和近代的追杀,也仅仅是藏于深山,人们没有发现它身上有什么有用的“东西”。但当大熊猫随现代人一同进入50年代后,大熊猫想不“出名”都难。在国内,首先是科学家们建议要划留一些不同代表性的天然林作为研究的基地后又发现,大量森林采伐导致一些珍稀物种的大规模破坏,加之无保护意识的野生动物猎杀严重,大熊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威胁,在国际上,自然保护事业正在兴起,有识之士开始审视人类与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关系。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国际非政府保护组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现称世界自然基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