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评价多元化,发展个性
在改变作业形式的同时,也需要改变作业的评价方式。学生作业的评价与批改可以成为营造轻松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作业评价中,要改变过去只求“客观公正”的做法,只给分数和等级,要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尺度和评价策略。
譬如有些优等生习惯于正面评价,形成了耐挫能力差、盲目自信等弱点,就要适当地提出高要求,加以否定评价。而后进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受负面评价的影响比较大,恰当的赏识性评价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在作业评价过程中还可向学生、家长提供参与机会,如小报作业、自编歌曲演唱、课本剧表演等都让学生及家长参与评价,把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
总之,作业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进行。首先要克服心理定势,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甄别与选拔;其次评价要恰当,赏识不等于廉价的表扬,适当的否定评价能够使后进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一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应马上抓住契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作业评语可对学生起到诊断、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态度。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应采取因人而异、因类而异的弹性作业要求,有针对性地通过作业的批语、谈话、打电话、写信等多种形式来暗示、鼓励他们,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需要,享受作业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者简介:吴亚红,女,1975年生,现任教于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城南分校,小学一级教师,坚守在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第一线,“平等对话,启迪思想,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是她不变的追求。
(编辑:陈岑)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