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大家好: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
f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当学生面对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却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因此,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知行脱节”现象,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经过深思熟虑,我校决定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为课题进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我们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通过研究,找到培养良好习惯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目标。以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