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学生喜欢算数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13年级的孩子要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情境图向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脑子抽象出数而列出准确的算式,然后比较快的算出结果。有的孩子上一年级之前已经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了,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节省了复杂的计算过程,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效的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在低年级时就要训练学生的口算和计算的习惯。学生孰能生巧,错误的概率就很小,效率也高。同时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实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例如题目:淘气在做数学题时,突然停电了,淘气在开关时按了7下,你知道这时电灯是开的还是关的?其中的一个二年级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我问她“你是怎么解答的呢?”她说“我按妈妈的手机就可以知道了,手机开着时,按一下就关机,再按一下就开机。单数关机,双数就开机,所以第7下单数就是关灯的。”我心理由衷的高兴,把题目联想到生活中去,就觉得很简单了。因此,把数学题目习惯的联想到生活场景中去,让学生更加快速的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联想答题,既能答题准确又能锻炼生活智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一
f年级的小学生各方面尚未独立,依赖父母,入学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和生活中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教师培养和教育学生成长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逐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这样为以后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打下基础,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题目:最轻的画“√”最重的画“○”。第一个图是天平上画着:一只螃蟹等于2条鱼的重量,第2个图是:一只螃蟹等于4只虾的重量,问学生:虾、蟹、鱼,哪个最重?那个最轻?这是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思维罗辑性较强的题目。我把题目认真读完后问学生:哪个最重?那个最轻?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我开始会引导学生思考:把蟹换成2条鱼,那一条鱼等于几个虾呢有的学生说:一条鱼等于4只虾,有的说“一条鱼等于3只虾”,还有的说“一条鱼等于2只虾”,我说对了,“一条鱼等于2只虾”。她们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再经过引导性的互动,印象特别的深刻。那时候我再问:现在知道哪个最重?哪个最轻的吧?学生们都齐声回答:“知道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