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理论革命”,他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身份来完成“一百年来与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实践相提并论”的“理论实践”。此外,还讨论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对当下中国学术尤其是文化研究的意义,并对意识形态批评作了简单地介绍。
目录
6
f引言1831831839
第一章阿尔都塞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中的位18318318313
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历史在场之一18318318313
第二节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历史在场之二18318318316
7
f第三节问题意识与方法论18318318319
第二章理论与实践18318318322
第一节
由“实践一般”到“理论实
践”18318318322
第二节
认识的生产:认识对象现实对象
18318318324
第三节
马克思的理论革命:“唯物辩证
法”18318318326
8
f第三章结构与主体18318318329
第一节
关于人主体的“来源”问题
18318318329
第二节
“异化”叙述背后的历史目的论
18318318331
第三节
意识形态及其对主体的询唤功能
18318318335
第四章历史与结构18318318341
9
f第一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案
18318318341
第二节
反历史主义:逻辑顺序历史顺序
18318318346
第三节
由“不平衡理论”到“多元决定
论”18318318349
第五章哲学与实践18318318353
10
f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8318318353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8318318357
第三节“理论实践”与“哲学实践”的意义18318318358
结语18318318359
参考书目18318318363
尾注18318318367
11
f试论阿尔都塞“理论实践”的意义
关于阿尔都塞的“研究笔记”1
12
f“我的尝试不过是想用概念公式来陈述以上以实践状态存在的一切。”2
路易183阿尔都塞:《亚眠的答辩》
引言
13
f马克思、“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3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或许是处于后冷战后社会主义后革命4语境中的“中国”所面临的非常切近的遗产与债务5。简单地说,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是通过对“青年马克思”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来展开的6,试图用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改造教条化的马列主义,其讨论的核心概念是“异化”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7。
与这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讨论,是李泽厚、刘再复等对主体性的阐发。李泽厚在《批判哲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