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画得像,那就会使幼儿不敢大胆创作,
束缚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对于幼儿的作品,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画什么”
比“怎样画”更重要。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这个观点,才能更好地处理传授知识技能与发展创
造力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幼儿美术活动中,技能技巧的传授什么时候介入最有效,什
么方法最合适的现成模式,这需进一步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
二、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活动的理性思考,提高理论素养,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目前,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缺乏对美术活动的理
性思考,对一
些问题只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角度来认识,理论没有指导实践。主要表现在:
现象1:对如右图这样一类幼儿绘画中的现象,教师以主观审美认为是幼儿故意画的奇怪。
现象2:在幼儿进行创作时,教师往往情不禁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打断幼儿的思路,
有时甚至包办代替。
以上现象,在许多教师认为不是美术活动中的问题,而是一种习惯。
现象1说明教师缺乏对幼儿绘画创作心理的理性认识。遇到幼儿此类“奇怪”的画法,
只停留于表面的"惊奇"而没有从幼儿绘画心理的角度来分析。
上图的这种现象具有一定心理活动背景。幼儿画画喜欢互不遮拦,保持物体的完整性。
有时为了强调他的印象,图画会显得内外不分,上图中一座楼房的门是紧锁着的,但是屋里
的电视机、日光灯、钟……却全部裸露在外就好象整个房屋是透明的这种现象常称之为“透
明画”、“X光线画”。艺术教育家罗菲特认为幼儿之所以把不可能同时看到的事物同时画出
来主要是因为幼儿感到某些事物的内部特别重要因而要把内部和外部同时画出来如果幼
儿在绘画时专门注意事物的内部而忘了外部他就不会画外部如果他觉得事物的外部仍然
印象深刻他就会把内、外混合在一起画,好象透明一样,幼儿画这种透明画的时期并不长,
随着对事物之间的存在和遮盖,以及遮盖和被遮盖的关系认识的发展,“透明画”就会逐渐
消失。
幼儿创作时诸如此类的特殊表现都是他们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幼儿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
现的,而不是教师主观认为的“故意画的”。作为教师必须对幼儿绘画心理有所了解,而不
应只对幼儿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作表面上的“惊奇”,过了就了事。只有这样教
f师才能正确对待幼儿画。现象2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缺少对自己在幼儿创作时应充当什么角色的认识。教师
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