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信息的
过程,是实现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产生一种倾向诗意的,或强
烈情绪性的想象愿望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创造过程中情绪的高涨,将导致他们新的活动动机
的加速发展,从而对幼儿的动机情感领域起到重大改造,并最终促使个体的创造结构的形成。
其三,是一种解体、重构的过程。通过幼儿所获得的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认识、理解,经过想
象思维的训练,引导幼儿把所获得的再解体,再构成。这种行为或许是细小简单的变化,但
是这种变化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构成性活动的瞬间形成某种新的学习。同时以上三方
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便构成了创造力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创
造能力和自我实现愿望被不断激发,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美术活动追求的正是整
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幼儿创作的画。
因此,那些仅从幼儿绘画作品的画面效果来评价创造力的现象是片面理解创造力的表
现,是没有从本质上理解美术教育目标的表现。这样,不但没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阻碍
幼儿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正确全面评价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应该是在美术活动中关注幼儿
的整个创作思维的过程,多听孩子说,并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欣赏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时的感
f受。
2、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
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不可否认,这是评价幼儿创造力的最明显的方面。因为幼儿能否
较好地将自己想象的东西表现出来同样是美术活动所追求的。幼儿作品表现的好坏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如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和
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
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一般教师认为技能是基础,它使幼儿把想到的画出来。但也有不少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
重要性,认为对于幼儿必须先教技能技巧,因为幼儿想的很好,但能表现出来的很少,其实
从某一侧面可以看出这种过分强调技能的现象是教师片面追求画面效果的反映。
由于能力的限制,幼儿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不能要求幼儿的作品惟妙惟肖,
同时由于幼儿心理特点,喜欢把自己喜爱的或认为重要的东西夸大。例如:
“吃西瓜”(右图)幼儿强调的是一块又大又红的西瓜,为
了画出吃的样子,吃西瓜的人咧开了两排十分尖锐的牙齿,
(粘贴)
为了要捧住西瓜,不得不把连接这个重要部分的媒介变形,
画了两只又长又弯的手。如果我们对幼儿的表现技能要求
过高,一定要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