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体、一段时间、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多地注意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从而用一个突显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以下是一些常规化转喻实例1部分代替整体他是敌人的耳目。2生产者代替产品我最近买了一台联想。3工具代替使用者他是一个笔杆子。(4)整体代替部分:我去剪头。转喻的实质是建立同一框架内的不同实体的联系。正是因为有了转喻,人类才能根据不同的视角赋予一词多个义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在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一词多义现象中,多义词的形成并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中心义项(基本词义)通过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引申出各义项,各义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由于它们都来自于一个相同的意象图式。这样各义项和中心义项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联的词意范畴。人们理解义项和中心义项之间关系的关键就在于把握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随着语言的发展,在一个词意范畴中,围绕着中心义项的其它义项,有的仍保留着明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显的隐喻和转喻色彩,而另一些义项由于长期反复的使用已失去或部分失去了其隐喻和转喻色彩。然而,大多数义项的词义仍保留着中心义项的某种痕迹。
四、结语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的角度分析了一词多义的词义延伸过程的认知思维结构和表现方式它们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从认知角度研究多义现象有助于揭示新义项生成的机制、各义项的内部联系以及语境对语义选择的决定意义。总之,一词多义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的产生是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紧密相关的。从认知角度了解多义现象可以更好的促使学习者了解各义项之间的内部机制可以帮助提高学习者的词汇量更好地记忆、理解和使用语言。
参考文献:1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92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刘佐艳从认知角度看多义现象J外语研究2002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熊学亮认知语言学概述J外语研究20018王秉钦语言与翻译新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9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J湖北大学学报,2006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