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13讲
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两类:语义上的被动句被动句式语义上表示被动句子的考察、识别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类型
一、古汉语判断句
(一)定义: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定义作谓语的句子。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二)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
1.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也。(《郑伯克段于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
2.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追我者,谁也?(《孟子离娄下》)
3.主语+者+谓语
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4.主语+谓语
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贾生,洛阳之少年。(《贾谊论》)
5.主语+副+谓语(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6.主语+为+宾语
桀溺曰:“子为谁?”(《论语微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颍考叔为(作)颖谷封人《郑伯克段于鄢》(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
1、乃、即、则:
如:①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为:
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非:
f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4、“是”表判断的演变过程:
①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②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是”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①谓语后“也”脱落;②受副词修饰(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②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2、表示等同关系。①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比喻。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②曹公,豺虎也。(淝水之战)4、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