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5、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①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②子野之言君子哉!(左传昭公八年)
二、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一(一)被动句1、主动句与被动句2、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分两类:(1语义上的被动句。(1)语义上的被动句。如: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2(2)被动句式如:克伤于矢。(《左传之战》)(二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识别:(二)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识别:1.主语表事物,谓语动词表示人的动作行为。鹿禽。舜有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2.谓语是及物动词,句末未出现宾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十三年,晋侯弑。(《国语周语》)不能推车而及。(《左传之战》)3.宾语表示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示事物自身的一部分孙膑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三(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类型
1.受事主语+及物动词+于+名词1.受事主语+及物动词+
f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王姚嬖于庄王。(《左传庄公十九年》)(1)去掉“于+名词(施事者)”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任智则君欺。(《韩非子八说》)(2)表示主动者的名词性施事宾语的形式出现。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庄子逍遥游》)纵有姊xǔ,以医幸王太后。(《汉书义纵传》)(3)“于”字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4)介词“于”只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吾)围于陈蔡之间。(《庄子山木》)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5)介词“于”引出主动者还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6)“乎”引出主动者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2.受事主语+名词2.受事主语+为+名词+及物动词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至今未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之战》)
3.受事主语+见+及物动词+于+名词受事主语+及物动词+名词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人皆以见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