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传递一套主流知识与真理的地方,不是建构协同一致或者统一认同的地方,也不是应用标准化技术的地方。根据文明社会应该具有的特征,理想的论坛式儿童早期教育机构由此应是鼓励“不顺从”和质疑、对意义保持怀疑和开放、重视倾听与思考的地方,简而言之,即是“辩论与争执的地方”,是“职责所在、伦理实践的地方”。民主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必然赞成儿童很早就有权主动地和创造性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地自我安排生活,文明社会里论坛式的教育机构所承载的教育由此应是“引导儿童理解和深思现代民主”的教育。
可见,瑞吉欧的早期教育机构作为“文明社会的论坛”,实际代表的是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等人理想中的社会“公共领域”,是“一个人证明自己的真实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的唯一场所”,具有最广泛的公开性,是公民民主、公平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正是这种功能定位使瑞吉欧教育打破了由国家和经济组织所制定的“质量标准”,从根本上消除了“话语霸权”,对儿童、教师、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及其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
二、瑞吉欧教育是如何超越的
一“公民”:超越传统的儿童观
儿童观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小大人”“原罪说”到“儿童的发现”“儿童的世纪”的漫长历程,人们力图从儿童的权利、儿童的存在价值出发,将儿童逐渐还原为“儿童”。然而在所有对儿童的认识中,人们始终在儿童的“无能”和“万能”之间徘徊。马拉古兹认为这两种认识都未能真正认识童年文化的价值。事实上,不管我们是如卢梭一样去赞美儿童,还是如鲁迅一样呼吁“救救孩子”,其实我们都是以成人“想看到什么”去分析儿童,并试图为儿童代言的,而未能将儿童作为存在于文化中。并能共同创造文化的独立个体或独立“公民”来对待。
与之相反,文明社会将儿童视为“公民”,特别是“文化公民”,即具有文化公民权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儿童不仅学习着所依存的文化,同时也有权利与他人一同创造文化。瑞吉欧“将早期教育机构视为文明社会的论坛,将‘儿童是公民’这一理念赋予了真实的意义。”在瑞吉欧人的眼里,儿童是社会的一分子,是社会与文化的参与者,是共同历史的创造者与演出者,他们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主角”:超越主次的关系
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教育中各个角色的关系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方法。以往人们总是从主次的关系视角来界定角色之间的关系,结果始终在谁是主体、谁是主导的问题上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