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形”抗生素骨水泥。逐层缝合。对于表浅的感染灶,可将骨水泥置于病灶表面,并用敷料包扎。68周后如创口无红、肿、热、痛,无脓性分泌物,开放性创面肉芽新鲜,复查超敏C反应蛋白小于50mgL血沉小于20mmh,可将骨水泥取出。对于有骨缺损的病人取髂骨植骨。对于开放性创面行植皮手术或应用皮瓣修复。对照组病人采用传统方法(清创、灌洗、引流等)进行治疗。
2结果
治疗组:17例患者术后体温、中性粒细胞计数、CRP均恢复正常,未出现感染症状及体征,感染得到控制,于9周内治愈出院。2例术后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持续增高。创口虽愈合,但于3个月内复发,再次入院。治愈率为895。
对照组:其中2例因感染未能控制而截肢,8例形成窦道于一个月后改行抗生素骨水泥治疗。5例术后体温、CRP均未恢复正常,局部原切口周围红肿、创口虽愈合,但于2个月内复发再次入院。4例创口愈合,随访3个月未复发。治愈率为211。
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骨科感染是常见的骨科疾病。感染难以控制的原因主要包括:1、由于骨科感染的特殊性,感染发生后常使骨及周围软组织的血供进一步发生障碍,使得常规的静脉点滴抗生素通过血液传递药物的能力自然降低。2、骨的感染,其感染源细菌可固着在生物膜中,而抑制固着的细菌的MIC要大于正常MIC的上千倍4。3、骨及软组织的缺损,死腔的存在使脓液聚集从而使感染的控制难上加难。
抗生素骨水泥在治疗骨及软组织感染方面存在着如下优势:1、骨水泥的占位做用消灭了感染灶内的死腔,使脓液无处聚集。2、其局部释放的抗生素的浓度远远超过全身给药所能达到的浓度,而且也超过了临床试验标准国家委员会规定的多种病原体的MIC,并且局部的抗生素高浓度可持续3~38天。病变局部缺血不会影响其疗效。3、副作用低。抗生素骨水泥植入术疗法可在局部保持具有杀菌能力的抗生素水平,同时可减少因全身使用抗生素而产生的毒副作用。4、高浓度的抗生素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f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骨髓炎、软组织感染及缺损治愈率可达到895。而应用传统方法治愈率仅为211。统计学分析显示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骨髓炎、软组织感染及缺损比传统方法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Steffe
JBBreusch,He
rikMalchauTheWellCe
me
tedTotalHip
ArthroplastyM李正维,赵继军,郑连杰译著辽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