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主要内容。孔子指出孝亲要做到养亲、敬亲、爱亲。孟子对孝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归结出“五不孝”“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2p346孟子认为不仅要养亲还要尊亲这种尊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爱慕。这时孝道已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孔孟时期已经孕育了政治色彩的孝的萌芽但还没把孝作为臣对君之德。秦汉儒家则明确地提出“孝以事君”的观点将孝的对象扩大到君主把孝作为臣对君主的道德规范。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的孝就既包含着先秦诸子敬老养老、人类美好情操的“孝”又包含着被统治阶级改造为“忠君尊王”御用品的“孝”。孝经历了这两次演变后与宗法、政治发生了联系孝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也随着孝的对象的增加而扩大。孝走出家庭、家族而扩大到社会孝在亲子道德、家庭道德、宗族道德上又加了一个政治伦理成为扩大君权的工具。将孝道思想首先伦理化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是《孝经》《孝经》对孔、曾、孟等人,的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阐述,并对孝道的内容进行了广泛化,使之政治化。不仅将孝道之义推广至社会,以解决国家政治的君臣关系,还一举把孝道推上以孝治天下的及至地位。纵观孝之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由于受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孝亲情结,使孝文化具有外推之功效,从而由家庭伦理转变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从伦理角度看,孝不仅是个人可行的一德目,而且是众人应行的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从政治角度看,孝是百行先、万事纲,不孝是罪之首。“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纪也”“刑三百,罪莫大于不孝”《吕氏春秋孝行览》;从地位作用看,,“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故“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孝经孝治章》。孝,不仅是修身齐家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必备条件。因此,传统社会总是宣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后汉书》足见,孝之社会、政治地位的确立,是孝文化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扬延续的根本所在。二、传统孝文化的内涵
f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孝文化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在数千年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