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拱数以3、5、7、9、11奇数为主,如桥孔特别多的也有偶数的,如吴江的垂虹桥,元朝时为62孔石拱桥,明清修建成72孔。当桥墩厚与联拱拱桥中最大孔跨径之比在004至012之间时,就是薄墩;具有薄墩的联拱称为薄墩联拱,现代称薄拱拱桥为联拱拱桥。18世纪法国桥梁大师贝龙(Jea
Perro
et,17081774)从理论上证明桥跨径与桥墩厚之比可以做到10:1至12:1。欧洲各国在该理论出现的前后才逐步改变做厚墩的习惯,做出薄墩。而在我国,1498年建成的浙江余杭市塘栖镇7孔广济长桥,其墩厚近1米,与最大拱净跨之比为158:1,远远超过了贝龙理论上的最小许可值。拱桥根据拱的形状,有多种拱券形式,如半圆、马蹄、椭圆、圆弧、抛物线及折边(五边、七边)拱券,还有全圆的拱桥等等。拱券的排列方法及砌置式样,基本上是并列和横联两种类型,包括分节并列砌置、纵联分节并列、横联砌置、框式横联砌置及无规则排列五种(见图“拱2”)。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桥面宽度比石梁桥宽得多,在3米至6米之间,较宽的石拱桥都设置有间壁和长系石(又称横锁石),长系石长度略比桥宽长,其两头一般都雕刻成各种图案,在间壁上赋诗题词或标明建桥的年代与建造施主的姓名(或主建团体)。通过间壁和长系石把拱券上面松散的填料、边墙,形成一定的联系;遇到石拱券受载变形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拱券变形,以增加主拱的强度与刚度。同时,也能提高拱桥边墙的稳定性。桥面宽度一般是上狭下宽,桥顶宽度与拱圈宽度相同,而桥台边墙砌成八字形,以增大桥梁下部的宽度,采用这样的构造增强了石拱桥的稳固性。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文献记载可参见南北朝时郦道远所著的《水经注》。
f24梁桥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他桥型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跨越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礅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