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实验得出F向αmω2r,即F向=mrω2。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总结出结论,与传统教学中的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做的演示实验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
f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知结果来归纳结论,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6应用练习,指导实践用投影仪映出分层练习题:A级:要使一个3千克的物体,在半径为2米的周圆上以4ms的速变运动,需要多大
的向心力。B级:线的一端拴一重物,手执线的另一端,使重物做匀速圆周运动。当每分钟转数相
等时,线长易断还是线短易断?C级:质量是4000千克的卡车,以18千米小时的速变分别通过⑴平桥;⑵曲率半径50
米的凸形桥最高点。问卡车对桥面的压力各是多少?在这环节中,学生选择一至两个级别的题目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反馈信息讲评。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手
段,也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完成自身发展的延续。
根据因材施教,保底拔尖的原则,练习题力争层次化、系统化,保证量与质的适变性。7归纳总结,学法指导教师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这也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为造福人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应进行了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三向心加速度1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公式a=rω2。
V22通过练习提醒学生对公式a=rω2及a=─的正确理解。
r题目略
板书设计: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作用效果只是使物体速度方向发生变化。2向心力定义:使物体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合外力。注意:⑴向心力方向总是指出圆心,是一个变力。
⑵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3向心力大小:跟物体质量m、圆周半径r和运动的角速变ω有关,
V2F向心=mrω2=m─
r4向心力加速度:⑴概念: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只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F向心⑵大小:a向心=──=rω2=V2r
m
⑶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fr